在2018年的《中国军事力量》报告中,美国国防情报局(简称DIA)指出中国正在平行研发两种隐身轰炸机。一种是传说已久的轰-20,将担任战略核轰炸任务,与潜射和陆基机动发射的洲际导弹一起,构成中国的核三位一体打击力量。另一种就是首次见诸报道的歼轰-XX,用于中程打击。DIA认为,这将取代歼轰-7的作用。
DIA报告不可不信,不可全信。但中国确有歼轰-XX的需求,也具备现实的技术条件。歼轰-XX还将提供前所未有的能力和机会。如果中国确实在推动歼轰-XX的研发,这一点也不奇怪。
有B-2轰炸机在前,中国空军的未来战略轰炸机对标的目标是有的,尽管具体的布局设计上未必照搬其无尾飞翼设计
美国海军当年的A-12舰载攻击机方案曾让很多人质疑,这样布局的飞机能否在舰上起降
歼轰-7也称“飞豹”,这是中国第一种完全自主设计、制造的作战飞机。相比之下,强-5是米格-19的大改,歼-8也是参照米格-21设计的,都不是完全独立自主的设计。歼轰-7命运多舛,如果不是海军的坚持,几乎没有获得准生证。歼轰-7具有优良的海上打击和陆上纵深遮断攻击能力,还有自卫空战能力。但歼轰-7计划在1977年启动时,是基于西方60年代的基本设计理念的。在1988年首飞时,代表的是不超过70年代的技术水平,到最终大批装备的时候,已经比国际主流落后了几乎20年。以后几经改造升级,依然是未老先衰了。
但歼轰-XX代表的不仅是歼轰-7的现代化,而是全新的作战理念。
歼轰-7代表的还是防御作战理念,海上打击用于在外线拦截入侵舰队,陆上纵深遮断攻击用于打击入侵之敌的第二梯队,降低前方线压力。超音速和低空飞行有利于提高突防成功率,自卫防空则是在缺乏制空权和有效空中掩护时的必须。在攻防兼备、首战用我的今天,现代化升级之后的歼轰-7依然是大有可为的。但也不可否认,老当益壮的歼轰-7面对强敌要成功突防而且全身而退是越来越难了。
隐身化只是第一步,还需要信息化。高度隐身的歼轰-XX不仅擅长海上打击和遮断攻击,还具有强大的信息、监视、侦察能力,成为察打兼优的体系作战关键节点。也就是说,歼轰-XX不仅可以直接出手,发动打击,也可以隐蔽前出,侦察、监视各种目标,引导其他打击手段(如从非隐身轰炸机、水面舰艇、潜艇、陆基机动发射系统发射的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甚至远火),同时保存自己的弹药,以便对最敏感和转瞬即逝的关键目标发动致命一击。现代战场上目标多,种类繁杂,任何作战平台都有弹舱容量问题,充分发挥体系的打击能力而保存自己的弹药对提高体系作战效能至关重要。
歼轰-7飞机尽管装备部队时间不长,但已经显得较为过时
歼-16和俄罗斯的苏-34不同,不是战斗轰炸机,而是重型多用途战斗机
另一方面,远程打击手段与抵近轰炸不是互相排斥的。远程打击武器射程远、威力大,便于突发集中打击,也避免了发射平台的突防能力问题。但远程打击武器的单位成本高,库存有限,持续打击能力较差。如果使用水面舰艇或者潜艇发射,还有发射完毕后必须回基地装填的问题。
抵近轰炸不一定是临空轰炸,可以用滑翔炸弹,或者只有小型发动机的动力助推炸弹,重量和成本大大降低,威力灵活。如果轰炸机就在目标附近的话,对突发目标的反应时间也短,还能对高敏感目标抵近确认和实时评价打击成果、及时补射。
美国兰德公司曾经做过计算,轰炸机代表可重复使用路线,巡航导弹代表一次性使用路线,计入研发和平台成本与弹药成本,两者的成本等价线是一条双曲线。在这条等价线上任一点,冲突时间更长,或者日平均打击次数(每一枚导弹或者炸弹记为一次)更多,则可重复使用路线更为经济;冲突时间很短,或者日平均只需要零星打击,则一次性使用路线更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