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翻过“贫困”山,通向“幸福”站
▲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板镇大板村村民在收获红薯(9月26日摄)。 新华社记者龙雷摄
新华社北京12月16日电 年终岁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度吹响脱贫攻坚冲锋号:“要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全面完成,集中兵力打好深度贫困歼灭战”“严把贫困人口退出关,巩固脱贫成果”“要建立机制,及时做好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的监测和帮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3亿人要携手前进。“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是我心中的牵挂”。
如今的神州大地上,数以百万计的各级领导干部和贫困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处,心手相连、众志成城,书写下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只有动起来,才能富起来
“村民们请注意,最近村里要召开社员大会,请大家伙儿踊跃参加……”
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简称阜蒙县)大板镇大板村村头的大喇叭里广播声阵阵。走进村委会新建设的二层办公楼,人头攒动、十分热闹。
驻村书记刘晓东正带领村干部们研究年底给贫困户分红的事。会计熟练地按着计算器,屏幕上跃动的数字代表着贫困户们年底的“收成”。
“光伏发电项目每人分红180元,辣椒种植每户250元……”62岁的村支书包德柱戴着花镜认真地盯着账本念叨着。
工作间隙,刘晓东向记者介绍起大板村的情况:全村528户,1887人,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24人。最近几年,通过发展光伏发电、农业合作社、生态旅游等,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过去东北农村有‘猫冬’的习惯,村民们待在家里,打麻将、喝酒,时间白白浪费了。这几年,我们秋天收获的农产品要包装处理后通过电商发往全国各地,还要商议来年的种植项目、准备棚菜育苗。只有动起来,才能富起来。”刘晓东说。
黑土地上,处处孕育致富新机遇。
“乌苏里江水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
伴着《乌苏里船歌》,记者走进黑龙江省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八岔村。59岁的八岔村建档立卡脱贫户尤喜志正忙着检修渔船、修补渔网。
2016年5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黑龙江省同江市八岔村,看望赫哲族群众。习近平总书记说,在祖国大家庭里,56个民族是亲兄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近年来,八岔村和北京一家企业合作,引资1000万元,在乌苏里江搞起旅游业。同江市委常委、八岔赫哲族乡党委书记高学智说,赫哲族祖祖辈辈用船打鱼解决温饱的时代已成为过去,赫哲人用船发展旅游增收将成为新的致富方式。
“今后打鱼,是给游客尝尝鲜,我们也能增加收入。”尤喜志笑着说。
赫哲族巨变背后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反贫困斗争。至2018年底,内蒙古、广西、贵州、云南、西藏、青海、宁夏、新疆民族八省区农村贫困人口602万人,比2012年末减少2519万人。
世界银行2018年发布报告称“中国在快速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方面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成就’”。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盛赞中国减贫方略,称“精准减贫方略是帮助最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
小康路上,不落下一人
重庆,武陵山区腹地,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生态扶贫搬迁安置点。
一排排巴渝风格的“小洋楼”依山而建,街道宽阔整洁,医院、学校、超市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65岁的贫困户谭弟槐,以前家住在高山上,一家人挤在一座破旧的土坯房里。“从村里到场镇走山路最快要1个小时,家里几亩坡地,种点玉米、土豆,没什么收入。”谭弟槐回忆说。
2018年,谭弟槐在政府帮扶下,从高山上搬迁到安置点。新房是一座二层“小洋楼”,出门就是公路,屋后流水潺潺。
如今,谭弟槐儿子外出务工一年收入3万元左右,自己从事公益性岗位年收入6000元,加上养老金、资产收益分红等,全家年收入近4万元,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在2018年彻底摆脱贫困。
“以前不敢想的电视、冰箱、洗衣机现在都有了。”谭弟槐自豪地说。
在中益乡华溪村,65岁的贫困户谭登周原本在2017年摘掉“贫困帽”,但2018年意外摔伤,让一家人面临返贫风险。“摘帽不摘政策”,医疗救助解了谭登周燃眉之急:医疗总费用15万元,报销金额14万元,报销比例90%以上。
目前,石柱土家族自治县贫困发生率从12.7%降至不足1%。